娟子還沒有進門就聽見二寶在撕心累肺的哭,姥姥大聲的批評大寶:
「你是姐姐,怎麼這麼不懂事?不但不照顧弟弟,還用勁的打弟弟」、「你說你錯了沒有?以後會不會再打弟弟?」
娟子進門後,看到姥姥抱著二寶,大寶現在牆角,正在接受姥姥的批評。
看到媽媽進門後,兩個孩子都伸出雙手要媽媽抱,大寶飛奔到媽媽的懷裡。娟子也想抱抱二寶,但是根本沒有機會,大寶緊緊的抱著自己不撒手。
類似這樣大寶二寶「爭風吃醋的搶奪媽媽的愛」,每天都在上演。
娟子感到身心疲憊,為什麼別人家的兩個孩子,相親相愛,老大處處照顧呵護老二;自己家的兩個孩子每天都「雞飛狗跳」,老大不但不照顧老二,還處處和老二爭、和老二搶。老大看著娟子給老二吃奶,她也要吃;老大看著姥姥抱著老二,她也要抱;老大的玩具扔在犄角旮旯里不聞不問,老二剛拿起來,老大就會要;最讓娟子傷心的是,今天老大竟然在「惡狠狠」的打老二,幸虧被姥姥看見,及時的制止了。
甚至娟子覺得她家老大對陌生孩子都比對自己的弟弟好。
娟子也納悶,為什麼自己家的老大這麼善妒?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還是老大本來就是這樣一個孩子?「嫉妒」是兒童成長過程中自然出現的心理現象知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經說:
「當一個家庭有新生命出生,並且成為整個家庭的焦點時,手足矛盾便會發生。」
加拿大一項關於兒童心理和行為的研究表明,3個月大的嬰兒已經能表現出明顯的嫉妒心理了。
國際著名親子溝通專家阿黛爾.法伯曾提出這樣一個假設:
如果有一天,你的丈夫突然伸出手攬住妻子說:「親愛的,我愛你愛得一塌糊塗,我決定了,我要再找個跟你一樣的妻子!」
請問,這時候,你會是什麼反應?
這其實就是老大的反應。
老大眼中的老二,就像那個突然闖進來的「第三者」一樣。
所以「嫉妒」是兒童成長過程中自然出現的心理現象,只不過不同的孩子,嫉妒心強弱會表現的不同。
家有二胎的父母們,要正確的理解和看待老大的嫉妒心理。
在二寶出生以前,大寶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全都圍繞著她轉,她享受著所有人關注。
但是,當二寶出生後,父母的的注意力和時間會分很大一部分給老二,因為二寶更需要被關心和照顧,老大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她必須要和另外一個孩子分享父母的愛。
這是非常非常的不容易。看起來兩個孩子彼此都擁有一個姐妹弟兄,但背後的心理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
對二寶來說,生下來他就有一個哥哥或姐姐,分享或者競爭是從一開始就存在的,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對大寶來說,他會體驗到被剝奪、父母的愛與關注的喪失。
中科院心理學家羅靜說:
「比起從未擁有過,得而復失更加容易引發創傷。」
因為父母對二寶的關心和照顧,大寶會難過、憤怒、痛苦,他會把這些情緒轉移到二寶身上,大寶對二寶的敵意就是這樣誕生的,這不是他們的錯,他們只是很害怕,怕被被父母拋棄,怕不再被愛。
美國兒童心理學專家海姆.G.吉諾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提出:
「妒忌起源於孩子希望父母成為唯一摯愛的人的願望。」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孩子都是善良和純真的,對待弟弟妹妹時的「惡意」,並不是發自內心的,他們所有行為都是有深層的內在原因。
哥哥姐姐如何對待弟弟妹妹,取決於父母如何對待他們自己。
一個在愛中長大的孩子,他見到幼小的動物和嬰兒,會本能產生憐惜與愛意。那是小小的自己被成年人愛著的感受記憶。
父母要正確的對待老大和老二,給予他們同樣多的愛和關注,讓他們學會分享愛,而不是爭奪愛。
爭奪只會讓愛越來越匱乏,而給予和分享則會讓愛更加充沛。養育兩孩,父母要避免掉入這些育兒「深坑」1.不要偏心
美國傑出教育家尼爾森說:「要同等對待兩個孩子,這樣才不會讓一個孩子形成受害者心態,另一個也不會形成欺壓心理。
真人秀節目《少年說》的一期中,上小學六年級的小女孩崔兢在天台上勇敢的說出了她的想法。
崔兢有一個比她小6歲的妹妹,經常沒事招惹她,每當她想教訓一下妹妹時,妹妹就跑去跟爸爸告狀,爸爸總是偏袒妹妹,不分青紅皂白的教訓她。
「爸爸,您可不可以試著相信我一次?」這是崔兢發自內心的吶喊。
可是,爸爸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又把崔兢教訓了一頓。
最後在節目組以及主持人的耐心開導下,爸爸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坦言不再偏袒妹妹,會做到一碗水端平。
兄弟姐妹之間多少是有衝突的,父母的教育教育初衷應該是,不一定老大就要讓著老二,要對事不對人去處理解決問題。
父母要傳遞給孩子的是,時時刻刻愛對方,用這樣的心去跟對方相處。只要不發生危險,盡量讓他們自己解決,家長干涉反而適得其反。
2.不要當著一個的面批評另一個
演員胡可有兩個可愛的兒子,安吉和小魚兒,相信很多人都被這兩兄弟萌化了,他們一個活潑鬼馬,一個是酷帥沉穩,相當互補。
胡可曾經在一檔綜藝節目里,說到這樣一件事:有一天,她發現哥哥狠狠地掐了弟弟。胡可狠狠地批評了哥哥。之後,哥哥繞到弟弟的餐椅後面說了一句話很讓他震驚。哥哥對弟弟說我:「我現在這麼慘,都是被你害的。」
胡可說,那一刻,自己的心被扎了一下,要知道,懷二胎的時候哥哥還很期待地每天要親他肚子一下,怎麼現在就變成這個局面了呢?後來她反思自己的做法,發現原因主要在於當兄弟兩人有衝突時,自己總是指責哥哥,並常常告誡哥哥要保護弟弟,不能欺負弟弟。
孩子做了錯事,當家長批評指責時,孩子的注意力放在為自己辯護上,而不是承擔責任上。久之,孩子就養成凡事找理由為自己開脫、推卸責任、委過於人的習慣。嚴重點還會撒謊。
而家長不批評不指責,接納、包容的態度,會讓孩子主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承擔責任。久之,養成孩子負責任、勇於承擔、勇於認錯的好品格。
3.每個孩子都需要「特殊時光」
尤其是二胎家庭,一定要創造和每個孩子單獨相處的「感情聯結」的時間,也就是「特殊時光」,父母專門抽出一點時間來單獨和一個孩子相處,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不會因為二寶的到來而減少,他和爸爸媽媽之間還有單獨、特別的時光。
在《不吼不叫》這本書里也提到了,聯結就是你要和孩子創造一對一的時間。跟某一個孩子經常獨處,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給她的愛。當你讓孩子感受到你和她之間的關注是一對一聯結的時候,孩子愛你,他才會喜歡聽你的話,這才是人和人之間的根本。
4.讓老大參與照顧老二
親子教育專家李一慢說:
「如果大寶能變身為二寶的照顧者和保護神,饒有興趣地參與到二寶的生活細節中,許多負面的情緒和想法就有了解決的出口,二胎關係也會自然和諧起來。」
在老二調皮搗蛋的時候,維護老大的權威,在兩個人發生爭執或者動手的時候,讓老大去解決,讓老大感覺在老二面前有權威、有特權,像個大人一樣,激發老大對老二的照顧慾望。
「別人剝奪了我的東西,我會嫉妒他。反之,如果對方是我要保護的,我就不會嫉妒,反而會幫助。」
要讓老大變成愛護自己弟弟妹妹的大孩子,是一個充滿耐心和堅持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全家人一起努力。想要收穫,需要先耕耘,不經歷風雨,怎麼能見彩虹?做父母不僅需要愛和耐心,更需要智慧。
二胎時代,大寶總欺負二寶!父母做到這4點才能使兩孩子和平共處
娟子還沒有進門就聽見二寶在撕心累肺的哭,姥姥大聲的批評大寶:
「你是姐姐,怎麼這麼不懂事?不但不照顧弟弟,還用勁的打弟弟」、「你說你錯了沒有?以後會不會再打弟弟?」
娟子進門後,看到姥姥抱著二寶,大寶現在牆角,正在接受姥姥的批評。
看到媽媽進門後,兩個孩子都伸出雙手要媽媽抱,大寶飛奔到媽媽的懷裡。娟子也想抱抱二寶,但是根本沒有機會,大寶緊緊的抱著自己不撒手。
類似這樣大寶二寶「爭風吃醋的搶奪媽媽的愛」,每天都在上演。
娟子感到身心疲憊,為什麼別人家的兩個孩子,相親相愛,老大處處照顧呵護老二;自己家的兩個孩子每天都「雞飛狗跳」,老大不但不照顧老二,還處處和老二爭、和老二搶。
老大看著娟子給老二吃奶,她也要吃;老大看著姥姥抱著老二,她也要抱;老大的玩具扔在犄角旮旯里不聞不問,老二剛拿起來,老大就會要;
最讓娟子傷心的是,今天老大竟然在「惡狠狠」的打老二,幸虧被姥姥看見,及時的制止了。
甚至娟子覺得她家老大對陌生孩子都比對自己的弟弟好。
娟子也納悶,為什麼自己家的老大這麼善妒?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還是老大本來就是這樣一個孩子?
「嫉妒」是兒童成長過程中自然出現的心理現象
知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經說:
「當一個家庭有新生命出生,並且成為整個家庭的焦點時,手足矛盾便會發生。」
加拿大一項關於兒童心理和行為的研究表明,3個月大的嬰兒已經能表現出明顯的嫉妒心理了。
國際著名親子溝通專家阿黛爾.法伯曾提出這樣一個假設:
如果有一天,你的丈夫突然伸出手攬住妻子說:「親愛的,我愛你愛得一塌糊塗,我決定了,我要再找個跟你一樣的妻子!」
請問,這時候,你會是什麼反應?
這其實就是老大的反應。
老大眼中的老二,就像那個突然闖進來的「第三者」一樣。
所以「嫉妒」是兒童成長過程中自然出現的心理現象,只不過不同的孩子,嫉妒心強弱會表現的不同。
家有二胎的父母們,要正確的理解和看待老大的嫉妒心理。
在二寶出生以前,大寶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全都圍繞著她轉,她享受著所有人關注。
但是,當二寶出生後,父母的的注意力和時間會分很大一部分給老二,因為二寶更需要被關心和照顧,老大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她必須要和另外一個孩子分享父母的愛。
這是非常非常的不容易。看起來兩個孩子彼此都擁有一個姐妹弟兄,但背後的心理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
對二寶來說,生下來他就有一個哥哥或姐姐,分享或者競爭是從一開始就存在的,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對大寶來說,他會體驗到被剝奪、父母的愛與關注的喪失。
中科院心理學家羅靜說:
「比起從未擁有過,得而復失更加容易引發創傷。」
因為父母對二寶的關心和照顧,大寶會難過、憤怒、痛苦,他會把這些情緒轉移到二寶身上,大寶對二寶的敵意就是這樣誕生的,這不是他們的錯,他們只是很害怕,怕被被父母拋棄,怕不再被愛。
美國兒童心理學專家海姆.G.吉諾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提出:
「妒忌起源於孩子希望父母成為唯一摯愛的人的願望。」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孩子都是善良和純真的,對待弟弟妹妹時的「惡意」,並不是發自內心的,他們所有行為都是有深層的內在原因。
哥哥姐姐如何對待弟弟妹妹,取決於父母如何對待他們自己。
一個在愛中長大的孩子,他見到幼小的動物和嬰兒,會本能產生憐惜與愛意。那是小小的自己被成年人愛著的感受記憶。
父母要正確的對待老大和老二,給予他們同樣多的愛和關注,讓他們學會分享愛,而不是爭奪愛。
爭奪只會讓愛越來越匱乏,而給予和分享則會讓愛更加充沛。
養育兩孩,父母要避免掉入這些育兒「深坑」
1.不要偏心
美國傑出教育家尼爾森說:「要同等對待兩個孩子,這樣才不會讓一個孩子形成受害者心態,另一個也不會形成欺壓心理。
真人秀節目《少年說》的一期中,上小學六年級的小女孩崔兢在天台上勇敢的說出了她的想法。
崔兢有一個比她小6歲的妹妹,經常沒事招惹她,每當她想教訓一下妹妹時,妹妹就跑去跟爸爸告狀,爸爸總是偏袒妹妹,不分青紅皂白的教訓她。
「爸爸,您可不可以試著相信我一次?」這是崔兢發自內心的吶喊。
可是,爸爸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又把崔兢教訓了一頓。
最後在節目組以及主持人的耐心開導下,爸爸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坦言不再偏袒妹妹,會做到一碗水端平。
兄弟姐妹之間多少是有衝突的,父母的教育教育初衷應該是,不一定老大就要讓著老二,要對事不對人去處理解決問題。
父母要傳遞給孩子的是,時時刻刻愛對方,用這樣的心去跟對方相處。只要不發生危險,盡量讓他們自己解決,家長干涉反而適得其反。
2.不要當著一個的面批評另一個
演員胡可有兩個可愛的兒子,安吉和小魚兒,相信很多人都被這兩兄弟萌化了,他們一個活潑鬼馬,一個是酷帥沉穩,相當互補。
胡可曾經在一檔綜藝節目里,說到這樣一件事:有一天,她發現哥哥狠狠地掐了弟弟。胡可狠狠地批評了哥哥。之後,哥哥繞到弟弟的餐椅後面說了一句話很讓他震驚。哥哥對弟弟說我:「我現在這麼慘,都是被你害的。」
胡可說,那一刻,自己的心被扎了一下,要知道,懷二胎的時候哥哥還很期待地每天要親他肚子一下,怎麼現在就變成這個局面了呢?後來她反思自己的做法,發現原因主要在於當兄弟兩人有衝突時,自己總是指責哥哥,並常常告誡哥哥要保護弟弟,不能欺負弟弟。
孩子做了錯事,當家長批評指責時,孩子的注意力放在為自己辯護上,而不是承擔責任上。久之,孩子就養成凡事找理由為自己開脫、推卸責任、委過於人的習慣。嚴重點還會撒謊。
而家長不批評不指責,接納、包容的態度,會讓孩子主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承擔責任。久之,養成孩子負責任、勇於承擔、勇於認錯的好品格。
3.每個孩子都需要「特殊時光」
尤其是二胎家庭,一定要創造和每個孩子單獨相處的「感情聯結」的時間,也就是「特殊時光」,父母專門抽出一點時間來單獨和一個孩子相處,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不會因為二寶的到來而減少,他和爸爸媽媽之間還有單獨、特別的時光。
在《不吼不叫》這本書里也提到了,聯結就是你要和孩子創造一對一的時間。跟某一個孩子經常獨處,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給她的愛。當你讓孩子感受到你和她之間的關注是一對一聯結的時候,孩子愛你,他才會喜歡聽你的話,這才是人和人之間的根本。
4.讓老大參與照顧老二
親子教育專家李一慢說:
「如果大寶能變身為二寶的照顧者和保護神,饒有興趣地參與到二寶的生活細節中,許多負面的情緒和想法就有了解決的出口,二胎關係也會自然和諧起來。」
在老二調皮搗蛋的時候,維護老大的權威,在兩個人發生爭執或者動手的時候,讓老大去解決,讓老大感覺在老二面前有權威、有特權,像個大人一樣,激發老大對老二的照顧慾望。
「別人剝奪了我的東西,我會嫉妒他。反之,如果對方是我要保護的,我就不會嫉妒,反而會幫助。」
要讓老大變成愛護自己弟弟妹妹的大孩子,是一個充滿耐心和堅持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全家人一起努力。想要收穫,需要先耕耘,不經歷風雨,怎麼能見彩虹?做父母不僅需要愛和耐心,更需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