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江蘇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星光熠熠」。
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單位和個人走上領獎台,從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省長吳政隆等省領導的手裡領回紅燦燦的證書。同樣站在獎台中央的,還有首次設立的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和江蘇省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獲得者。
科技創新在江蘇的發展中一向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一點,從江蘇多年來堅持舉辦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也可以看出。
江蘇多年來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所取得的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重大創新成果。創新,是江蘇放在肩上的責任。
這張照片,來自於江蘇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現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宣益民院士、南京大學祝世寧院士兩位獲省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的院士從省委書記婁勤儉的手中接過獎勵證書,留下了這張珍貴的合影。
對科研創新高度重視,這位主官一貫如此。
從中國電科十四所、中電熊貓集團,再到中科芯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等,他的調研足跡遍布省內科研創新的骨幹企業和院所。
2018年8月,婁勤儉就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建設自主可控的產業體系,到部分科研院所調研。他指出,充分發揮科研人才集聚、研發力量雄厚的優勢,牢記使命擔當,努力推動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突破,深入推進軍民融合發展,在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建設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支撐江蘇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在2018年召開的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暨科技創新工作會議上,婁勤儉曾坦言,在肯定江蘇成績、堅定信心的同時,要深刻認識存在的差距和短板,特別是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科技資源與地方經濟結合不夠緊密、主導產業的技術支撐力量不強、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供給不足、科技投入力度強度相對不夠等問題,增強「等待觀望不得」的緊迫感、「慢進就是退」的危機感、急起直追的責任感。
今年3月份,婁勤儉在無錫專題調研科技創新工作,強調要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統籌各方面創新資源力量,圍繞軍民融合發展、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組織開展協同攻關,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了解江蘇的人都知道,這個經濟大省科技力量雄厚、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有條件有基礎為國家自主創新作貢獻。
去年,江蘇高新技術企業達2.4萬家,凈增6000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32.8%、44.4%。
這些指標數據充分反映江蘇產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逐步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的質效不斷提升。
業內人士評價說,在疫情常態化防控的當下,不少熱門區域正抓住發展的窗口期,搶人才、爭創新。這樣一場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舉辦,再次亮出江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決心,也激勵著全省廣大科技工作者更加積極投身科技創新實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撐。識英雄重英雄此次共273個項目獲得省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45項,二等獎81項,三等獎147項。此外,8家企業獲省企業技術創新獎,7名外籍專家獲省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業內人士指出,這些獲獎項目和人才無不體現了江蘇緊扣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目標,圍繞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深入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取得的標誌性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宣益民院士、南京大學祝世寧院士獲省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10名青年科技人才獲省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這兩大獎項均為江蘇省科學技術獎首設獎項。
這其中,宣益民院士在能量高效傳遞、利用與控制研究領域,豐富並拓展了工程熱物理學科的理論與應用,研究成果有力支撐了我國重大裝備的研製和發展,提升了我國工程熱物理學科研究的國際學術地位。
祝世寧院士對微結構科學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實現了用材料微結構對經典光場和量子光場的有效調控,發展了光學超晶格和超構材料兩種材料體系,發明的新材料在激光技術、量子信息、光學成像、環境監測和廣義相對論模擬等方面獲得重要應用。
獎勵大會上,婁勤儉為獲得2019年度省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宣益民院士、南京大學祝世寧院士上台領獎,同他們熱情握手表示祝賀,並請他們到主席台就座。
隨後,婁勤儉、吳政隆等省領導同宣益民院士、祝世寧院士一道,為獲得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獎」獲獎代表頒發獎勵證書。
獲獎項目格外出彩一是突破了一批產業關鍵核心技術。
獲獎項目創新水平高,擁有授權發明專利1902件,平均每項有7件,圍繞江蘇13個先進位造業集群培育,在半導體、新能源、先進材料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應用類擬獲獎項目佔比近80%,在2018年實現新增銷售993億元,新增利潤145億元。
二是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加強。
273項擬獲獎項目中,企業主持完成118項,佔43%,其中:企業主持一等獎項目11項,為歷年最多(去年6項);高校主持完成107項,佔39%,研究院所和醫療機構主持完成48項,佔18%。
三是科技計劃項目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擬獲獎項目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計劃支持的有253項,佔92.7%,其中獲得國家科技計劃支持的有179項,佔比65.6%。45項擬獲一等獎項目全部獲得省級以上科技計劃支持,其中39項承擔了國家科技計劃,佔比86.7%。
四是湧現出一批青年科技人才。
273位第一完成人中,45周歲以下的中青年科研人員有91人,佔33.3%,同比去年增長2.2個百分點;45位一等獎項目第一完成人中,有15人是「70後」,其中2人是「80後」。
五是突出了科技進步促進民生改善。
圍繞保護生態環境、引領鄉村振興、推進「健康江蘇」建設等民生熱點問題,資源環境、農業水利、生命健康等領域的擬獲獎項目共有93項,佔34%。
信息來源:科教資訊,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江蘇強?一起來盤點一下江蘇科技大會
6月10日,江蘇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星光熠熠」。
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單位和個人走上領獎台,從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省長吳政隆等省領導的手裡領回紅燦燦的證書。同樣站在獎台中央的,還有首次設立的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和江蘇省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獲得者。
科技創新在江蘇的發展中一向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一點,從江蘇多年來堅持舉辦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也可以看出。
江蘇多年來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所取得的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重大創新成果。
創新,是江蘇放在肩上的責任。
這張照片,來自於江蘇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現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宣益民院士、南京大學祝世寧院士兩位獲省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的院士從省委書記婁勤儉的手中接過獎勵證書,留下了這張珍貴的合影。
對科研創新高度重視,這位主官一貫如此。
從中國電科十四所、中電熊貓集團,再到中科芯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等,他的調研足跡遍布省內科研創新的骨幹企業和院所。
2018年8月,婁勤儉就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建設自主可控的產業體系,到部分科研院所調研。他指出,充分發揮科研人才集聚、研發力量雄厚的優勢,牢記使命擔當,努力推動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突破,深入推進軍民融合發展,在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建設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支撐江蘇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在2018年召開的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暨科技創新工作會議上,婁勤儉曾坦言,在肯定江蘇成績、堅定信心的同時,要深刻認識存在的差距和短板,特別是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科技資源與地方經濟結合不夠緊密、主導產業的技術支撐力量不強、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供給不足、科技投入力度強度相對不夠等問題,增強「等待觀望不得」的緊迫感、「慢進就是退」的危機感、急起直追的責任感。
今年3月份,婁勤儉在無錫專題調研科技創新工作,強調要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統籌各方面創新資源力量,圍繞軍民融合發展、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組織開展協同攻關,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了解江蘇的人都知道,這個經濟大省科技力量雄厚、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有條件有基礎為國家自主創新作貢獻。
去年,江蘇高新技術企業達2.4萬家,凈增6000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32.8%、44.4%。
這些指標數據充分反映江蘇產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逐步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的質效不斷提升。
業內人士評價說,在疫情常態化防控的當下,不少熱門區域正抓住發展的窗口期,搶人才、爭創新。這樣一場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舉辦,再次亮出江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決心,也激勵著全省廣大科技工作者更加積極投身科技創新實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撐。
識英雄重英雄
此次共273個項目獲得省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45項,二等獎81項,三等獎147項。此外,8家企業獲省企業技術創新獎,7名外籍專家獲省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業內人士指出,這些獲獎項目和人才無不體現了江蘇緊扣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目標,圍繞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深入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取得的標誌性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宣益民院士、南京大學祝世寧院士獲省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10名青年科技人才獲省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這兩大獎項均為江蘇省科學技術獎首設獎項。
這其中,宣益民院士在能量高效傳遞、利用與控制研究領域,豐富並拓展了工程熱物理學科的理論與應用,研究成果有力支撐了我國重大裝備的研製和發展,提升了我國工程熱物理學科研究的國際學術地位。
祝世寧院士對微結構科學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實現了用材料微結構對經典光場和量子光場的有效調控,發展了光學超晶格和超構材料兩種材料體系,發明的新材料在激光技術、量子信息、光學成像、環境監測和廣義相對論模擬等方面獲得重要應用。
獎勵大會上,婁勤儉為獲得2019年度省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宣益民院士、南京大學祝世寧院士上台領獎,同他們熱情握手表示祝賀,並請他們到主席台就座。
隨後,婁勤儉、吳政隆等省領導同宣益民院士、祝世寧院士一道,為獲得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獎」獲獎代表頒發獎勵證書。
獲獎項目格外出彩
一是突破了一批產業關鍵核心技術。
獲獎項目創新水平高,擁有授權發明專利1902件,平均每項有7件,圍繞江蘇13個先進位造業集群培育,在半導體、新能源、先進材料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應用類擬獲獎項目佔比近80%,在2018年實現新增銷售993億元,新增利潤145億元。
二是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加強。
273項擬獲獎項目中,企業主持完成118項,佔43%,其中:企業主持一等獎項目11項,為歷年最多(去年6項);高校主持完成107項,佔39%,研究院所和醫療機構主持完成48項,佔18%。
三是科技計劃項目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擬獲獎項目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計劃支持的有253項,佔92.7%,其中獲得國家科技計劃支持的有179項,佔比65.6%。45項擬獲一等獎項目全部獲得省級以上科技計劃支持,其中39項承擔了國家科技計劃,佔比86.7%。
四是湧現出一批青年科技人才。
273位第一完成人中,45周歲以下的中青年科研人員有91人,佔33.3%,同比去年增長2.2個百分點;45位一等獎項目第一完成人中,有15人是「70後」,其中2人是「80後」。
五是突出了科技進步促進民生改善。
圍繞保護生態環境、引領鄉村振興、推進「健康江蘇」建設等民生熱點問題,資源環境、農業水利、生命健康等領域的擬獲獎項目共有93項,佔34%。
信息來源:科教資訊,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