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閑來無事看的古裝電視劇,有些電視劇的主線劇情都是圍繞著復仇展開的,雖然都是演繹出來的,但是復仇現象在世界各民族歷史上都曾出現過,仇殺行為在漢代就有著一定的歷史意義,它根據當時的社會組成部分,地域的分布,以及社會風氣和輿論,點綴了漢代不一樣的歷史過程。孫權殺關羽
下面我們就下分下漢代復仇行為的五點內容:
第一、社會諸階層中都存在濃郁的復仇風習,皇族貴戚、文武官員、豪族地主、文士儒生以及普通百姓中,都不斷出現復仇的故事;復仇是日常生活重要內容,也是藝術作品如詩歌、繪畫、畫像磚刻樂於表現得題材。由西漢入東漢的學者桓譚給光武帝劉秀的上疏中特別指出這一社會風尚:
「今人相殺傷,雖以伏法,而結私仇,子孫相報,後忿深前,至於滅戶殮業,而俗稱『豪健』,故雖有怯弱,猶勉而行之,此為聽人自理而無法禁者。」
第二、在不同性別和年齡群中都存在復仇習俗,除大量的「壯年報父仇,身末垂功名」的中青年外,還有些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女性復仇者的人數雖不及男性,但她們為復仇所顯示的決心和勇氣絕不亞於任何男子。在單打獨鬥的個人復仇外,還有規模頗大的群體報仇,參與復仇的人數有時可達十數人。
第三、在地域分布上,復仇行為在各地均有所見,同時在關中(今陝西關中地區)、太原(今山西中南部)以及南陽、順川、河內(今河南中南部)特別突出,成型「面廣點顯」的格局,這種情形展示了漢代地域文化的某些特質。
第四、復仇者所殺對象的社會屬性十分廣泛,其中,既有平民百姓,也有豪族地主,還有政府官員和皇族成員,有時甚至皇帝也受到復仇者的「關照」。
第五、復仇的範圍集中在三種類型上:①為親族血恨的宗親類,②為主人及上司復仇的主僕類,③為老師和友人報仇的師友類。復仇行為聚焦這三類,體現出倫理綱常思想與漢代人自尊性格的結合。
父母之仇是各類仇恨中強度最大的,漢代人用「不共天地」的激烈措辭強調子女的這項責任。在存留至今的漢人為父母復仇的事例中,或見仇奮起,拔刀搏鬥;或邀聚他人,群起複仇;或歷盡坎坷,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東漢人毋丘長見母親被辱,立即斗殺尋釁者。另一個東漢人蘇不韋之父為大司農李暠所殺,李暠是朝廷大官,出入戒備森嚴,又早有防備,蘇不韋先埋伏在路邊,後挖地道到其住所,均未能報仇。於是,他星夜兼程,趕往李暠家鄉,挖開李父墳墓,斷其父屍之頭,祭奠己父。隨後,又把李父首級仍於人聲喧雜的鬧市之中,李暠羞憤交加,一年多後吐血而死。
主人、上司、老師及朋友是血緣關係的放大,主與師具有父母相近的血緣意義,復仇的程度也相應上升到父母相近的程度。西漢初年,高祖劉邦路過趙國,對趙王張敖態度極為傲慢無禮,趙國大臣決心為王復仇,集體組織了謀殺劉邦的「柏人事件」。東漢末人許貢為孫策所殺,許貢的門客便殺了孫策為主人報仇。另一位東漢末人夏侯惇在就師習經期間,適逢有人侮辱其師,夏侯惇怒殺仇人。報仇的範圍甚至超過了主、師本人,東漢人謝褒之子為人所殺,他的學生張鉗挺身而出,為謝褒的兒子復仇。
為朋友復仇是對友情忠誠的一個標誌,為友報仇的事迹不絕史冊。東漢人董子張父仇未報自己卻染病不起,他面對前來探視的友人郅惲唏噓不已,郅惲看出朋友的心事,在最短的時間裡為其殺了仇人,並把仇人的首級帶到了友人病榻前,讓其欣慰離世。
復仇行為是廣泛的,對於復仇行為的同情和支持也同樣是廣泛和普遍的。《公羊》學和《春秋》學都肯定復仇行為,為復仇的合法性奠立了法理基礎。後人有「漢時官不禁抱怨,民家皆作高樓致其上,有急則上樓,擊以告邑里令救助也」的說法,雖不準確,但漢代四百年,許多地方官員不顧法律約范,從寬從輕處理甚至釋放復仇者。郅惲為友復仇後,只經短期拘押便被縣令釋放。鍾離意任縣令時,上奏朝廷,懇請減免為父復仇者防廣之刑,最終防廣被免去死罪。
社會輿論也明顯傾向報仇者,趙娥為父復仇後到官府自首,圍觀者人山人海,都讚歎她的勇敢復仇,也為她的不幸而同情惋惜。當地父母官表示,寧可罷官也要釋放趙娥。內蒙古和林格爾東漢墓壁畫和山東莒縣東漢墓畫象石刻繪有七女為父復仇圖。七女為父復仇故事已經不可考證,但從圖像資料上推想,復仇的對象可能是長安令。這個事件在當時應當引起不小的轟動,並作為傳奇故事流傳下來。畫像的描繪者是以讚揚甚至敬仰的態度繪製這個故事,而墓葬主將這樣的圖畫埋藏在地下也應持類似態度。和林格爾與莒縣相距數千里,人們的態度卻如此相近。
東漢學者名士中盛行品評人物之風,在評價時人的善惡時,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把復仇視為正義合理甚至神聖的行為。蘇不韋復仇事件發生不久,大名士郭林宗就站出來為其說話;蘇不韋為了報父仇,不懼權貴,百折不撓,這是一個普通人作的驚天動地的偉業!復仇行為儼然成為個人價值的顯示屏。在復仇光榮的民風支持下,許多復仇者主動投案,就連力主以嚴刑制止復仇之風的張敏也承認不為父母報仇便喪失了做兒女的資格。這反應出漢代這種社會風氣瀰漫下,反覆仇者不僅身單力薄,而且他們心中也充滿了難以化解的矛盾與困惑。這也充分表明了漢代的法治欠缺的部分。
《遊俠與漢代社會》《太平御覽》
《後漢書·桓譚傳》 《華陽國志·廣漢士女》
《後漢書·郅惲》 《後山書·蘇章傳附蘇不韋》
「有仇不報非君子」,淺談漢代的復仇行為
我們閑來無事看的古裝電視劇,有些電視劇的主線劇情都是圍繞著復仇展開的,雖然都是演繹出來的,但是復仇現象在世界各民族歷史上都曾出現過,仇殺行為在漢代就有著一定的歷史意義,它根據當時的社會組成部分,地域的分布,以及社會風氣和輿論,點綴了漢代不一樣的歷史過程。
孫權殺關羽
下面我們就下分下漢代復仇行為的五點內容:
第一、社會諸階層中都存在濃郁的復仇風習,皇族貴戚、文武官員、豪族地主、文士儒生以及普通百姓中,都不斷出現復仇的故事;復仇是日常生活重要內容,也是藝術作品如詩歌、繪畫、畫像磚刻樂於表現得題材。由西漢入東漢的學者桓譚給光武帝劉秀的上疏中特別指出這一社會風尚:
「今人相殺傷,雖以伏法,而結私仇,子孫相報,後忿深前,至於滅戶殮業,而俗稱『豪健』,故雖有怯弱,猶勉而行之,此為聽人自理而無法禁者。」
第二、在不同性別和年齡群中都存在復仇習俗,除大量的「壯年報父仇,身末垂功名」的中青年外,還有些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女性復仇者的人數雖不及男性,但她們為復仇所顯示的決心和勇氣絕不亞於任何男子。在單打獨鬥的個人復仇外,還有規模頗大的群體報仇,參與復仇的人數有時可達十數人。
第三、在地域分布上,復仇行為在各地均有所見,同時在關中(今陝西關中地區)、太原(今山西中南部)以及南陽、順川、河內(今河南中南部)特別突出,成型「面廣點顯」的格局,這種情形展示了漢代地域文化的某些特質。
第四、復仇者所殺對象的社會屬性十分廣泛,其中,既有平民百姓,也有豪族地主,還有政府官員和皇族成員,有時甚至皇帝也受到復仇者的「關照」。
第五、復仇的範圍集中在三種類型上:①為親族血恨的宗親類,②為主人及上司復仇的主僕類,③為老師和友人報仇的師友類。復仇行為聚焦這三類,體現出倫理綱常思想與漢代人自尊性格的結合。
父母之仇是各類仇恨中強度最大的,漢代人用「不共天地」的激烈措辭強調子女的這項責任。在存留至今的漢人為父母復仇的事例中,或見仇奮起,拔刀搏鬥;或邀聚他人,群起複仇;或歷盡坎坷,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東漢人毋丘長見母親被辱,立即斗殺尋釁者。另一個東漢人蘇不韋之父為大司農李暠所殺,李暠是朝廷大官,出入戒備森嚴,又早有防備,蘇不韋先埋伏在路邊,後挖地道到其住所,均未能報仇。於是,他星夜兼程,趕往李暠家鄉,挖開李父墳墓,斷其父屍之頭,祭奠己父。隨後,又把李父首級仍於人聲喧雜的鬧市之中,李暠羞憤交加,一年多後吐血而死。
主人、上司、老師及朋友是血緣關係的放大,主與師具有父母相近的血緣意義,復仇的程度也相應上升到父母相近的程度。西漢初年,高祖劉邦路過趙國,對趙王張敖態度極為傲慢無禮,趙國大臣決心為王復仇,集體組織了謀殺劉邦的「柏人事件」。東漢末人許貢為孫策所殺,許貢的門客便殺了孫策為主人報仇。另一位東漢末人夏侯惇在就師習經期間,適逢有人侮辱其師,夏侯惇怒殺仇人。報仇的範圍甚至超過了主、師本人,東漢人謝褒之子為人所殺,他的學生張鉗挺身而出,為謝褒的兒子復仇。
為朋友復仇是對友情忠誠的一個標誌,為友報仇的事迹不絕史冊。東漢人董子張父仇未報自己卻染病不起,他面對前來探視的友人郅惲唏噓不已,郅惲看出朋友的心事,在最短的時間裡為其殺了仇人,並把仇人的首級帶到了友人病榻前,讓其欣慰離世。
復仇行為是廣泛的,對於復仇行為的同情和支持也同樣是廣泛和普遍的。《公羊》學和《春秋》學都肯定復仇行為,為復仇的合法性奠立了法理基礎。後人有「漢時官不禁抱怨,民家皆作高樓致其上,有急則上樓,擊以告邑里令救助也」的說法,雖不準確,但漢代四百年,許多地方官員不顧法律約范,從寬從輕處理甚至釋放復仇者。郅惲為友復仇後,只經短期拘押便被縣令釋放。鍾離意任縣令時,上奏朝廷,懇請減免為父復仇者防廣之刑,最終防廣被免去死罪。
社會輿論也明顯傾向報仇者,趙娥為父復仇後到官府自首,圍觀者人山人海,都讚歎她的勇敢復仇,也為她的不幸而同情惋惜。當地父母官表示,寧可罷官也要釋放趙娥。內蒙古和林格爾東漢墓壁畫和山東莒縣東漢墓畫象石刻繪有七女為父復仇圖。七女為父復仇故事已經不可考證,但從圖像資料上推想,復仇的對象可能是長安令。這個事件在當時應當引起不小的轟動,並作為傳奇故事流傳下來。畫像的描繪者是以讚揚甚至敬仰的態度繪製這個故事,而墓葬主將這樣的圖畫埋藏在地下也應持類似態度。和林格爾與莒縣相距數千里,人們的態度卻如此相近。
東漢學者名士中盛行品評人物之風,在評價時人的善惡時,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把復仇視為正義合理甚至神聖的行為。蘇不韋復仇事件發生不久,大名士郭林宗就站出來為其說話;蘇不韋為了報父仇,不懼權貴,百折不撓,這是一個普通人作的驚天動地的偉業!復仇行為儼然成為個人價值的顯示屏。在復仇光榮的民風支持下,許多復仇者主動投案,就連力主以嚴刑制止復仇之風的張敏也承認不為父母報仇便喪失了做兒女的資格。這反應出漢代這種社會風氣瀰漫下,反覆仇者不僅身單力薄,而且他們心中也充滿了難以化解的矛盾與困惑。這也充分表明了漢代的法治欠缺的部分。
《遊俠與漢代社會》《太平御覽》
《後漢書·桓譚傳》 《華陽國志·廣漢士女》
《後漢書·郅惲》 《後山書·蘇章傳附蘇不韋》